专家团队
EXPERT TEAM
陆以良
陆以良,1949年8月生,江苏人,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出席第十四届国际声学会议,论文《电化教育馆声学设计与使用功能的实现》在英文版论文集发表;著作《影视音响学》,发表近10篇论文。系中国声学学会、中国建筑物理学会会员、江苏省声学学会理事、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会员、专业委员。
陆以良是南京陆以良声学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原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一位从事30多年建筑声学专业设计、扩声系统设计、噪声控制及有科研工作经验的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江苏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经主持和承担的声学工程遍布江苏,目前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理事,是江苏省建筑设计行业声学专业创建人,参与编著《影视音响学》专业教科书,《建筑师简明设计手册》等,出席第十四届国际声学会议,发表论文并被收入论文集。
闵鹤群
2003年和2006年获得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工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导师傅大放教授),2010年在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获得声学专业的理学博士学位(导师邱小军教授)。2010-2013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工作,研究员职位,研究方向是流致结构超微振动的主动控制。研究领域:声场预测与控制,噪声与振动控制,声与振动的主动控制,流致声与振动,城市物理参数化地图。其主要研究成果,一部分围绕城市区域和建筑内声传
播与控制展开,包括一系列已发表在国际声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美国声学学报》)上的学术论文和一系列国家发明专利,并于2010年获得国际声学委员会与美国声学学会联合颁发的ICA-ASA Young Scientist Grant,该奖每年全世界授予人数不超过10人;另一部分围绕气动振动的主动控制展开,包括一系列已发表在国际硬盘研究领域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IEEE磁学学报》)上的学术论文。
傅秀章
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声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技术科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物理环境与建筑节能,长期从事城市物理环境与建筑节能方面的教学、研究、设计以及工程实践工作。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参与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项;先后参与并完成了教育部及江苏省建设厅资助的科研项目5项,主持项目2项,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参与国家相关标准编写工作3项,参与编写了教材《建筑物理》(第三版)和《建筑物理环境与设计》,主持编写了《建筑物理》(电子出版物)。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发表文章20余篇。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理事、中国声学标准化委员会建声分会委员、江苏省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及环境声学专业委员会负责人、江苏省环境学会噪声与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CIB协会会员。
徐晓东
工作与学习简历:09/1988-07/1992 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光学系攻读学士学位 08/1992-07/1997 江苏湖光光电仪器厂,工程师
09/1997-03/2000 南京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 03/2000-04/2003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
03/2003-01/2005 南京大学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讲师 01/2005-至今 南京大学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 副教授
国外学术经历: 07/2005-09/2006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博士后
研究领域: 光学仪器设计、无损检测(材料缺陷的无损评价和材料热、弹性参数表征)、激光超声。
承担的科研项目:1、非接触式激光扫描声学显微系统的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高频声激励下材料缺陷的面探测表征技术研究,国家自然基金;
3、声光偏转器衍射效率影响因数仿真分析,航天部8511所。
主要承担课程: 数值计算、Labview与虚拟仪器设计、声学测量、大学物理实验
卢明辉
卢明辉,男,1979年10月生,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登峰人才B计划入选者,曾在斯坦福大学先进材料与能源研究所进行访学和合作研究。2010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入选“国家特支计划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4年获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并入选南京市“321创新人才计划”;现为中国声学学会物理声学委员。
研究领域为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向是人工微结构材料和凝聚态光电功能材料以及器件的设计和制备,氧化物薄膜多层膜、介电体超晶格的表征和物理性能的研究。从2004年至今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带隙材料及其微结构器件。从理论和实验上研究了人工带隙材料中光波和声波的传播规律,发现了声波的负折射、回波负折射、声波的双负折射现象以及亚波长声波异常透射现象,并成功地实现了超声波的可调谐负折射成像。在国际核心期刊(SCI)上发表论文80篇,学术论文被国际国内同行引用1584次,其中他引1516次, H-index为18。此外我和实验室的合作者一起一共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包括一项美国专利,并获得一项专利授权。目前为APS,AIP,NL,Sci. Rep等学术期刊的杂志审稿人。
刘晓宙
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声学学会和江苏省声学学会物理声学分会主任委员
刘晓宙,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声学学会和江苏省声学学会物理声学分会主任委员。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200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200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项(2007,排名第三;1997年,排名第六)、远东无损检测论文一等奖(2011,排名第二);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所授予的优秀学术论文奖(2006,排名第一);中国声学学会优秀青年论文奖( 2003年,排名第二)及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奖励基金一项(2001年,排名第一),曾主持完成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完成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二项重点基金)和完成一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的研究。研制成功新型压电超声传感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通过江苏省科技厅鉴定。已获得四项国家发明专利。
张伟华
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张伟华,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北京大学物理系学士、硕士;2008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ETHZ)化学与应用生物学系博士,其间获中国政府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08年-2013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EPFL)纳米光学与计量学实验室和普林斯顿大学纳米结构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2013年加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米光学相关的领域,在针尖增强拉曼光谱学、光镊、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做出过一系列有国际影响力的贡献:把针尖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灵敏度推进到了单分子水平;利用纳米光学天线实现了单个10nm非荧光颗粒的俘获与探测;参与开发了迄今世界上最灵敏的基于荧光的免疫测定方法。工作被多种专业期刊与大众媒体专文报导,在Nature Photonics等国际顶级刊物的综述文章中亦被重点介绍。从2007年至今,在专业期刊发表文章超过30余篇,H-index 20 (平均引用大于60次)。并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同时,张伟华博士也被邀请参与多种著名国际期刊的评审工作,包括Nature Photonics,PNAS,Nano Lett.、ACS Nano、JACS.等。
刘晓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刘晓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003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美国OFS实验室(原朗讯贝尔实验室光纤系统部门)担任副研究员;2013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3年10月起就职于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担任教职。
与美国IBM 托马斯华生实验室、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马里兰大学(UMD)、比利时Ghent University/IMEC和英国伦敦理工大学(UCL)等单位长期合作从事硅基集成光子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硅基中红外光子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国际重大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中红外泵浦手段的硅基集成光子学技术,首次实现了硅基的光学参量放大器,为硅基集成光学平台在中红外应用奠定了基础。在OFS实验室工作期间从事高功率光纤放大器/激光器、光纤传感器阵列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商用化的光纤模式转换器的制备与量产方案,并利用此转换器实现超高非线性阈值的高功率的光纤放大器。迄今为止,已发表30余篇SCI论文、1部合作专著,引用超过1000次;多项研究成果被知名国际科研与业界新闻媒体报道和转载;多次担任IEEE主题会议的小组委员会成员;目前还担任10多个著名SCI国际期刊的评审工作。
陈延峰
教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杰出青年
陈延峰,男,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计划负责人。
研究领域为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向是氧化物薄膜多层膜超晶格微结构材料及光电功能器件的制备、表征和物理性能的研究。在国际核心期刊(SCI)上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Science 1篇,PRL 2 篇,APL和PRB 20多篇;获中国发明专利4项。1997年度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材培养计划》,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5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度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